一.活动情况
9月29日下午2:30,在敏行楼411教室,国际艺术学院举行“精彩一课”展示活动。申菊花、李宜霏、王学谦、王久玖4位新入职青年教师依次登台,分别以《舞蹈与形体训练》《英语节目采编播实务》《景泰蓝工艺基础制作》《俄罗斯音乐鉴赏》进行20分钟现场授课。四位教师依托数字工具等教学手段,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前沿有机融合,现场气氛热烈。

学院领导班子、教学督导及各系主任组成的评审团,围绕课程定位、教学策略、内容逻辑、技术运用与思政融入五维度逐一点评,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。

最后,学院领导表示,本次“精彩一课”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经验交流与分享的平台,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学创新活力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加大教师培训和支持力度,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进行重点锤炼,进一步推升学院整体教学水平。
二.存在问题
新入职教师进步明显,但对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把控存在不足,尤其在课堂节奏和学生互动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。此外,艺术实践类课程展示形式多停留在“作品展演”,对20分钟微格教学节奏把握不准。
虽然所有教学设计均设置“思政目标”,但约30%的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“两张皮”,有生搬硬套现象,缺乏中国视角的价值引领。
最后,85%左右的课堂虽使用学习通或智慧课堂等互动工具,且多为签到、抢答;AI生成内容、虚拟仿真等新技术缺位,未能充分体现“人工智能赋能课堂”的文件要求。
三.解决对策
将教师设置差异化评价指标:新教师重基本功,骨干重创新,资深重引领,打造“示范课堂”专项津贴,激发全员内生动力。
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“艺术+思政”工作坊,采用“专业教师+思政教师”双导师模式,对艺术实践类课程进行再设计,确保思政元素“盐溶于水”。
利用好超星学习通等教学软件,开设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微场景区,打造一定数量的AI示范课,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AIGC技术。
积极搭建学生反馈机制,招募学业优秀学生或班级代表、班干部担任课堂观察员,从学习者视角对课程节奏、思政融入、互动效果进行即时反馈。
通过以上举措,学院力争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前,实现“人人有金课、门门有亮点”,真正把“精彩一课”沉淀为“精彩每课”,推动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。
(初审:李尔聪,复审:刘婷婷,终审:王建辉)